4月2日上午,“2025海南国际青年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营”的60余名中、英两国学员来到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水稻等粮油作物创新团队的育种基地,开启了一场别样的学习之旅。
在基地内,团队首席科学家舒庆尧教授热情接待了到访学员,并详细介绍了我国南繁育种的历史、发展历程、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为让营员对现代水稻育种有全方位的了解,团队设置了杂交水稻、单倍体育种、抗逆育种、抗病育种四个主题,由舒庆尧教授、郭芾副研究员、蒋萌副研究员、王龙以及李晶晶博士分别就相关专业知识展开细致讲解和互动。
杂交水稻是我国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创造,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舒庆尧教授以田间现场材料为例,讲解了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其遗传学和生物学原理、核心技术以及最新发展,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逐一做了解答。
传统水稻育种中,基础材料需要经过8至10代的自交才能获得纯系,该过程需要漫长的时间;双单倍体技术可极大地缩短育种的时间,提高育种效率。郭芾副研究员以田间种植的花培单倍体为例,讲解了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的流程及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抗逆育种是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方面。蒋萌副研究员与硕士研究生胡灿共同为学员们揭示了抗逆育种和再生稻的奥秘。他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水稻如何在极端温度、盐碱等恶劣环境下顽强生存的适应机制,以及如何借助先进育种技术进一步提升其抗逆能力。此外,还特别讲解了再生稻的相关内容,包括其生长特性、栽培优势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广阔应用前景。通过现场展示和互动环节,学员们对再生稻的二次生长过程有了直观感受,并就抗逆育种的技术精髓与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探讨。
病虫害严重危害作物的生产。王龙和李晶晶博士共同向学员们介绍了水稻病毒病的传播机制、防范措施及抗病育种的现代策略。他们详细讲解了水稻主要病毒的生物学特性、通过昆虫传播的过程以及如何利用基因编辑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进行抗病育种。在头脑风暴环节中,营员们积极提出问题,探讨创新的抗病方法,如结合人工智能开发预测病毒传播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此,两位老师也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加深了学员们对水稻育种技术和策略的理解,并激发了他们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兴趣。
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员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水稻遗传育种这一复杂领域有了初步但全面的认知。理论知识学习之余,学员们还亲身参与到农事实践中,体验割水稻、收水稻的工作。在田间地头,学员们手持镰刀,弯下身子,在汗水与欢笑中真切体会到粮食生产的不易,也对水稻种植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员们对知识的理解,更让他们意识到跨领域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性。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作为聚焦作物南繁育种与深海科学两大领域的重要区域,为不同领域的交流碰撞提供了独特的平台。为进一步促进不同专业领域学生间的沟通,拓宽学生视野,本次创新营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主办,参与学员分别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与南安普顿大学。活动以项目式学习为核心驱动力,全力推动学生项目组间的学术研讨与交流,致力于孵化大学生国际研究成果,拓展海内外学生的视野与思维。